当前位置: 首页>> 千城频道> 华声慈善 > 正文

返乡养鸭记

发布时间:2020-07-13 17:46:20 来源:人民网
 盛夏时节,走进四川雅安市芦山县龙门镇红星村“好农夫家庭农场”,一阵清凉袭来。这边,葡萄架上藤蔓努力向上伸延;那边,猕猴桃树枝繁叶茂。

  “我们农场有50亩葡萄、240亩猕猴桃,按照‘禽—沼—果(菜)’种养结合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搞生产。”一阵洪亮的声音传来,只见一个皮肤黝黑的中年汉子面前,围拢着一群外来的客人。

  这个汉子叫张元超。虽说皮肤黑,但脸上总是挂着一丝微笑,高高的个子显得很是精神。大伙儿听完他的讲解,忙不迭地向农场腹地走去。

  提起身边这位致富能人,在农场务工的村民杨国敏放下手中的活儿,满是感叹,“既能学技术,还有钱赚,在元超这儿干活,大家放心!”

  贫困户李松也凑上前来,“我就在他这儿打工脱贫的。”在农场干了7年,李松很是了解张元超创业致富的前前后后。

  2006年以前,张元超也曾辗转于沈阳、成都等多地打工谋生,可惜也只能勉强维持生计。2007年,了解到雅安养鸭竞争小,政府还有鸭苗和技术培训的支持,张元超决定返乡办鸭场。可是,养鸭需要地方,哪儿找去?张元超把困难反映到了当地镇党委、政府。在当地协调帮助下,6亩土地流转到手,养鸭场顺利建成。张元超缺乏经验,村支部书记就牵线搭桥,帮助他和养鸭专家结成了“发展联盟”,专家负责技术,而他则负责管护。随后。鸭苗越来越多,收入越来越高,张元超成了邻里乡亲口中的“张万元”。

  困难又接踵而至。2013年,“4·20”芦山强烈地震让张元超苦心经营多年的养鸭场遭受了“灭顶之灾”,鸭舍倒塌,鸭子全死了,张元超心灰意冷。

  而就在他准备再次外出打工偿还债务之时,镇村又送来了温暖。帮助建厂房、申请贷款、拓宽销路,修建产业作业道、申请产业扶持资金……不到两年,鸭场竟起死回生、转亏为盈。

  而随着鸭子数量的不断增加,张元超又遇到了新的难题:每天成堆的鸭粪不知该如何处理。正当犯难时,听说政府鼓励有条件的群众通过土地流转方式发展种植业,张元超将鸭场附近的土地流转过来,种植了葡萄和猕猴桃,这才有了生态友好型的“好农夫家庭农场”。 “观光+品尝+销售”,种养结合,投产当年,张远超就收入30多万元,而后 “张万元”也成了“张百万”。

  2015年,张元超申请入了党,成为村委委员。“看到身边乡亲还都过着穷日子,就赶紧拟定了系统的帮扶计划”,张元超说,通过扩大规模,农场为村里老乡提供就业岗位达到50余个,人均收入2万余元。“其中我们贫困户就有30多名,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。”李松高兴地说。